台灣最西邊的漁村-口湖帶殼鮮蚵
台子村位於雲林縣口湖鄉,緊臨海岸防波堤,村民傍潮而居,大多靠海維生,是台灣最西邊的村里。這個地方屬於上升海岸,又是河流出海口,浮游生物極多,所以魚類常聚於此,居民撒網、養蚵所獲甚豐,從日據時就有「逮仔窪」之稱,指的就是捕魚極易之低地。
▲家佑從小就在著父親身旁從事養蚵的工作。
一分耕耘一分收穫
從從小就生長在漁村的家佑,是個年輕海口人,在學時就陪父親從事養蚵的工作,對於這個海岸線有著言語無法訴說的情感。父親告誡他:「要怎麼收獲就要怎麼栽,有付出才會有回報,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。」由於養蚵的生活其實還算過得去,努力一點就可以賺到屬於自己的成就,於是他花比別人多一倍的時間照顧、養殖,希望自己的蚵品質可以更優秀。
▲正在採收鮮蚵的家佑,在海面上作業,夏季容易曬傷,冬季經常凍得手腳失去知覺,辛苦而艱難。
▲海邊的小村落,經常可以見到小漁們在岸邊忙進忙出。
漁船也隨著時代改變 竹筏變膠筏
「坐車看風景、坐船看海湧」,家佑的父親告訴我們,早年蚵筏是用竹子編排而成,現在時代進步,筏管改用塑膠管綑綁,筏面釘綁上木板以方便堆置蚵籠,後面再加上馬達作為動力,就可以在蚵田間穿梭,輕巧靈活地如入無人之境。
▲家佑在海上遇見村裡的漁民,都會上前聊兩句,關心一下採收的狀況。
▲載著滿滿鮮蚵的膠筏,靈活的穿梭在蚵田間。
潮起潮落 作息不定
平時遊客到海邊散心、賞風景,不容易感受到海平線的起起落落。可是對於潮間帶養蚵的人來說,得順隨著潮汐所帶來的節奏,決定當天出海的時間。漲潮的時候,整片蚵田淹沒在海水中,什麼也看不見,得要等到海水漸漸退去,蚵架逐一露出水面,這才方便工作。家佑表示:「潮夕變化多端,每天出海的時間非常不固定,經常得跟時間賽跑,雖然辛苦,但只要到收成的那一刻,覺得一切都值得了。」
▲潮水漸漸退去,一座座的蚵棚露出水面,蚵農們就得趕緊開始工作。
跟著蚵農認識蚵的成長過程
在蚵繁殖期間,蚵農會進行非常重要的「寄蚵苗」工作,因為水中的蚵苗隨波逐流,隨機附著在空殼上,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日後蚵的產量。等蚵苗附著在蚵殼上長到一定程度,就要將原本的蚵串分開,移至棚架垂掛於水面下,讓牠們濾食海中的浮游生物及養份,逐漸的成長茁壯。
▲分好的蚵串,在海水裡濾食浮游生物與養分,逐漸的成長茁壯。
▲家佑在膠筏上現場開蚵,肥美的蚵肉令人垂涎三尺。
養蚵工序繁複 每一口鮮蚵都得來不易
你以為將蚵們泡在海裡就能夠順利的成長嗎?那可不一定!蚵農在每天都要去「巡蚵棚」,察看是否有漁網、漂流木之類的東西卡在蚵棚上,也要仔細觀察蚵是否有遭受侵害而死亡,像是黑鯛、蚵螺、蚵蟲等都是蚵在成長階段的天敵。蚵農養蚵其實就像農夫種田一樣,當中有著一道道繁複且無法省略的過程。
▲小漁口中的蚵螺,又稱為「蚵岩螺」、「牡蠣鑽」,是蚵成長過程中的天敵。
▲從棚架上取下的蚵串,需用鐵鎚小心的將牠敲下。
▲蚵螺會分泌酸性的化殼液,再利用觸角打洞鑽入蚵殼,進而吸食蚵肉使牠死亡。
兩年老蚵品質更讚
一般養殖蚵有分為一年收成及兩年收成,兩年收成的蚵風險雖大大提高,但肉質可以長得更飽滿紮實,煮後不易縮,肉質更為鮮美。家佑家的蚵仔顧及品質,以養兩年為主,就是俗稱的「老蚵」。然而,採收鮮蚵可沒這麼簡單,載回來後先用機器清洗掉表層的泥沙,再以人工一顆顆剝下鮮嫩的蚵肉,才能到市場上販售。蚵的外殼相當粗利且堅硬,剝殼的時候經常會刮到手指受傷,所以得特別小心。
▲大家同心協力的養蚵、開蚵、賣蚵,靠這個行業養活一家人。
▲家佑的父親表示,現代化的洗蚵機替他們省下了大把的時間,也讓腰部的負擔減輕許多。
▲像座小山的蚵殼,快跟旁邊房子的屋頂一樣高了。
蚵農的主題曲
養蚵的工作很辛苦,家佑從小就學習如何克服困難,他知道想要更好的收成,當然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去照顧,就如「青蚵仔嫂」歌詞中唱的「命運好歹是免計較,若有認真仔喂是會出頭...」
▲如果沒有像家佑這樣的青年投入,這項歷史悠久的產業可能會漸漸消失。